李广难封
年少志高汉武帝
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在平城白登山被匈奴包围。不得已,汉高祖屈辱和亲,送钱送物。
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太子刘彻继位,时年仅十八岁,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武帝。
汉武帝,性格刚强,胸怀远大,对匈奴长久以来的桀骜不驯和不断的边境入侵,已经忍无可忍。少年时代的汉武帝就立下大志,誓灭匈奴。所以,从继位之处,汉武帝就开始筹划对匈奴的准备。表面上,延续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另一方面做好对抗匈奴的精神和物质准备。继位之后,汉武帝南定三越,收服夜郎,开辟蜀道,经营西南夷,为北定匈奴做好准备。
第一战,马邑之战,大军无功而返
建元六年(前135年),匈奴又要求和亲。
趁此机会,汉武帝朝会,下令诸臣朝议其事。
当时,丞相田蚡和御史大夫韩安国等人都赞成继续与匈奴和亲。而官为大行的王恢,却鲜明表示反对。以后王恢上《匈奴和亲论》,引起汉武帝的注意和欣赏。
王恢当时所言,确实大合刘彻心意。
臣闻全代之时,北有强胡之敌,内连中国之兵,然尚得养老、长幼,种树以时,仓廪常实,匈奴不轻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然匈奴侵盗不已者,无它,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
王恢讲,在战国时期,北方匈奴也很强大,中国内地诸侯互攻,但那时的代国,虽然处于前后夹击的境地,尚能依靠充裕的公私粮食迫使匈奴不敢来犯。现在,汉朝的国力与当年的代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匈奴一直对汉朝侵盗不已。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匈奴对汉朝根本没有畏惧心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出兵进攻匈奴。
廷辩之时,汉朝的“鹰派”和“鸽派”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最后,汉武帝还是站在了王恢一边,决定和匈奴开战。
当时,正好有个马邑人叫聂壹,上书说:“如今匈奴正想和汉朝和亲,内心对汉朝必无防备。我对匈奴内情很熟,可以当间谍前往。如果我把匈奴诱引入关,汉军伏击,必能一举破之。”
王恢也竭力赞成此事。于是,汉武帝就采纳聂壹、王恢之谋,决定在马邑诱击匈奴。由此,汉朝建国以来对匈奴最大规模的战争序幕,已经拉开。
六月间,汉武帝兵分五路,共计三十余万众开赴马邑,准备在马邑伏击匈奴。这就是历史上的马邑之战。
此次出征,排兵如下:
- 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作为统帅统辖诸将;
- 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
- 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
- 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
- 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
军事安排方面:
- 韩安国、李广、公孙贺三将分别埋伏于马邑旁句注山中,准备以主力伏击
- 王恢、李息则伏军于代地,准备截击匈奴军队的辎重
虽然此战非李广统帅,但是李广也作为骁骑将军,又作为参战主力,可谓责任重大。
所有一切准备完毕后,汉武帝派聂壹为“诱饵”,假装成汉朝的罪人,逃入匈奴后诱引单于来攻汉地。聂壹这个人非常有胆略,见到军臣单于后,很快得到信任,表示说可以让自己在马邑的熟人做内应,希望单于率军攻取马邑,掠取那里的财货人民。
半信半疑间,军臣单于接受了聂壹的建议,让聂壹回马邑做内应。
聂壹说,我回去后即刻杀掉马邑的汉朝长官,以人头作为信号。果然,聂壹和汉朝当地官员杀了一个死囚。然后,聂壹到了城头,高举人头示意。城下匈奴间谍亲眼看到血淋淋的人头已经在聂壹手中,即刻迅速回报军臣单于,说马邑城已被聂壹控制。
军臣单于兴高采烈,率十万匈奴骑兵越过边界,直杀马邑而来。
汉军方面,也有斥候时刻报告匈奴军队动向。韩安国得到的最新情报是,匈奴大军距离马邑只有百里之遥,很快就会进入汉军伏击圈。
然而,就在此时,匈奴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汉朝人所放牧的牛羊,千百成群,竟然没人管理,四处乱跑。这让军臣单于大起疑窦。军臣单于下令大军暂停行进,派人再去侦查情况。
当时,汉帝国在靠近匈奴边境的县,每百里左右设置一个哨所,一个哨所内配备五个人,包括障塞尉一名,士史、尉史各两名。这些人,主要工作就是在自己辖区内巡边,有动静就发书信或者放狼烟报告。可巧,当时有位尉史,照例巡逻执勤之时,被匈奴尖兵抓到。此人极其胆小,没等军臣单于大刑伺候就马上报称:汉军已经埋伏三十万大军,在前面等着您呢……
一听如此,军臣单于立刻下令全军撤回,把这位汉朝被俘的尉史也带了回去。回到匈奴地界后,军臣单于把这个历史上没有记载姓名的尉史,当成上天派来拯救他的使者,封为“天王”。此乃后话。
再说汉军这边,在马邑城附近苦等的韩安国焦急万分,忽然接到消息,说匈奴军原路撤退了,几十万汉军大失所望。但韩安国担心对方有诈,因此也没敢下令追击。另外一个方向,本来负责断敌后勤的王恢,虽然率领三万汉朝部队,竟然也不敢进攻匈奴的辎重队伍,直接回撤了。
此次无功而大劳,究其本源,聂壹所献之计,原本不错,若能成功,肯定能给匈奴一个大大的下马威。但是,三十万大军做伏兵,本来应该是奇计,属于最高军事机密,汉军一个小小尉史竟然知情,可见,汉朝的保密工作极差。所以,三十万大军无功而返,也在情理之中了。
兵法上有句话,叫“兵不空出”。汉军此次设伏三十万,一事无成,确实让汉武帝震怒、愤恨、遗憾。李广作为骁骑将军,也没能在这场战役中发挥出自己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帮助志高心远的汉武帝实现其宏图大志,可谓非常可惜。而同时代的卫青、霍去病,初战匈奴则能斩敌数百。
汉武帝有多震怒,多愤恨,多遗憾,从对王恢的处理也能看的出来。对王恢,刘彻恨得牙根痒痒——就数你在朝堂上慷慨激昂,信誓旦旦,要我们汉军攻打匈奴。结果,到了前线,眼睁睁看着敌人防卫最差的辎重队伍路过,连像样的出击都不敢。不杀他,不仅天下人不答应,自己也没面子。于是,武帝下令把王恢抓起来审问。
廷尉自然知道皇帝心意,很快做出叛罚:王恢临敌观望,斩!于是,王恢被投进大牢,等待处决。
得知判决后,王恢觉得自己还不至于没救。他倾家荡产,凑了不少金子,向天子舅父、也是当时丞相的田蚡行贿,求他在皇帝那里救自己一命。田蚡收了钱,自然大包大揽答应。但田蚡人精,知道当朝皇帝不是好说话的主儿,就先找到自己同母异父的姐姐、汉景帝皇后、汉武帝生母王娡求情,并教给王娡到时如何向皇帝说情——“王恢是马邑设伏的首谋,如今匈奴未灭,先把王恢杀了,不等于给匈奴人报仇吗?”
刘彻听皇太后说情后,连老妈的账也不买,冷冷回答道:“首为马邑事者(王)恢,故发天下兵数十万,从其言为此。且纵单于不可得,恢所部击其辎重,犹颇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收人家钱没为人家干成事儿,田蚡就把皇帝这话转告王恢。王恢得知皇帝态度如此,无可奈何,只得在狱中自杀。
第二战,龙城之战,雁门关飞将军惨败
马邑伏击未成,汉匈之间完全丧失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双方撕破脸皮。
但是,由于匈奴在盐、铁等战略物资方面完全依赖汉地交易,加之匈奴贵族阶层对于汉朝金宝锦帛等奢侈品求之若渴,他们在不时侵掠汉地边境的同时,还是不断派出商队在汉朝的各边地关市场与汉人通商。汉朝隐忍不发。
元光六年(前129年)春,一支匈奴军队进犯上谷郡(今河北怀来西南),掠杀当地吏民。
忍无可忍!经过悉心准备,汉武帝分遣四路大军:
- 车骑将军卫青,出龙城
- 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
- 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
- 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
各率万骑,兵分四路,分击匈奴。
这次出击,乃汉朝建国后开天辟地第一次主动寻击匈奴,意义非常重大。这次出军,四路汉军结果各异:
- 卫青率兵杀至龙城(匈奴单于祭天处),斩杀匈奴士兵七百人;
- 公孙贺出云中,一路不见匈奴,一无所得;
- 公孙敖为匈奴所败,损失七千骑;
- 李广一万骑兵出雁门,遭遇匈奴主力,最后寡不敌众,为匈奴所败。由于他的名声大,单于下令活捉。李广被匈奴兵用绳索网置两马之间。半路,李广忽挣脱绳索,骑上一匈奴兵马背,遂得逃出生天。
归朝之后,以上四路大军:
- 只有卫青有功,一站封侯,被汉武帝封为关内侯。卫青也就是从这次战争脱颖而出,开始建立他的赫赫战功。
- 公孙敖和李广惨败,下狱当斩,皆赎为庶人。
此战之中,不论缘由,仅从结果看,李广部确实兵败。第一次无功而返,第二次兵败而归,而这又都由一个同一个将军参与,换作常人该作何想?
不过,话又说回来,此次出击,两路兵败,一路无功,确实也和武帝计划不周有关。上谷以西至云中之间这一地区的阴山山脉,山谷纵横,水草肥美,乃当时匈奴本部生息繁衍所在,匈奴主力肯定游荡其间。而汉军李广、公孙敖,不过两万多人,忽然遭遇匈奴主力大军,环境又不熟悉,失败自然在所难免。相比之下,卫青虽然智勇双全,但也不一定比李广高明多少,还是他运气好,所攻之地,又正好属于匈奴本部与其左贤王的交界处,加上公孙敖和李广两部汉军已经成功将匈奴主力吸引,所以卫青才能够趁匈奴防守虚弱而一举成功。
无论如何,汉军此次出塞,兵力不过四五万,可以视为是大规模出击匈奴的热身。而且,卫青能够攻入匈奴腹地作战,显示出汉军具有很强的作战能力,这使得汉武帝大受鼓舞。
为了击灭匈奴,汉武帝改革兵役制度,在国内建立了职业化的常备军,对于兵种也实行改革和完善,车骑并重,还在中央和地方加强军队建设,设置全新的幕府指挥体系,改革了军功爵赏制度,在军队中大行激励机制。
第三战,河套之战,飞将尚未在庙堂
龙城之战一年之后也就是元朔元年(前128年),汉军再次出塞。这次,汉朝的攻击目标就大多了,是最初秦朝蒙恬率军夺得、后又被匈奴夺去的河套以南地区。
河套以南地区,当时称为“河南地”,即如今的河套平原,主要指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北部一带,是夹在贺兰山、阴山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一块平原。这个地区,地势平坦,大河横穿,土壤肥沃,水草丰美,多年以来都是匈奴人、汉人志在必得的要地。而且,河南地距长安不足千里,匈奴骑兵一两日便可从这里直杀关中。
自从匈奴占据河南地以来,长安无时无刻不在匈奴骑兵威胁之下,让人寝食难安。所以,汉武帝反击匈奴,他首先想到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要重兵收复河南地。
而这次汉军出兵,还不是特别主动,乃匈奴自找。当时,匈奴兵分三路,突破长城防线,大举入侵汉朝国土:
- 东路两万骑兵杀入辽西,阵斩汉朝辽西太守,掠民两千余人;
- 中路攻入渔阳,击败渔阳太守军千余人,不久围攻韩安国,幸亏汉朝救兵赶至,渔阳得以不陷;
- 而匈奴本部主力攻入雁门郡,败雁门校尉,杀掠千余人。
几乎同一时间,汉朝北方边防同时告急。于是,武帝急令卫青、李息二将领兵从马邑出兵,声援渔阳。
特别是卫青一部,至雁门击败匈奴,斩首数千,使得匈奴攻势受到极大遏制。遭受败绩之后,匈奴单于大怒,派出左贤王部猛攻汉朝东北部的上谷、渔阳二郡,大掠而去。此时,大将卫青率精骑四万急出云中,向西迂回运动。卫青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至匈奴军的后方,先沿黄河左岸西进,在长城掩护下,快速推进到高阙塞(今内蒙古航棉后旗西北)。然后,汉军骑兵忽然南下,很快完成对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包围。稍事修整,卫青指挥大军,突然向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发动攻势。由于对于汉军完全无备,匈奴白羊、楼烦二王大溃,汉军一战即斩首俘虏五千余人,获牛羊牲畜百余万头。大败之余,匈奴白羊、楼烦二王北遁。
由此,汉军一举收复了昔日秦朝蒙恬所获的河南故地,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取得汉朝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胜利。眼见卫青立此显赫之功,武帝大喜,贬斥匈奴,褒扬卫青,嘉奖封侯,汉武帝由此来炫耀汉军此役大胜,大力肯定攻伐匈奴的基本国策。
这次胜利,汉武帝确实指挥得当,当匈奴逞威于汉朝东北边境之时,他不为局部失利所动,反而采取避实就虚战略,派出卫青等人奇袭匈奴防御空虚的河南地,从而在关键时刻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卫青成功使用远程奔袭以及大迂回战术,以精锐骑兵孤军深入,英雄虎胆,从白羊、楼烦二王与右贤王辖区之间的空隙而过,行军千余里,切断白羊、楼烦二王和匈奴本部的联系,迂回包抄,直达陇西。最终使得敌人措手不及,大溃而去。
此役,汉军收复了河南地,把汉朝北部边防推至黄河沿线。从此,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长安及关中地区的直接威胁。
在大臣主父偃建议下,汉武帝设置五原郡、朔方郡,还派遣校尉苏建征发十余万人,修筑朔方城,修缮秦时蒙恬所筑城塞营垒,因河为固,募集百姓到当地屯垦。其目的,就是要把河南地建设成为攻击匈奴的战略基地。
如果说当初龙城首战取胜是卫青运气好,那么为汉武帝收取河南地,卫青真正显示出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而在收取河南地的大战之中,李广却还因为上次雁门一战被贬为庶人,因此缺席了这次功成名就的大战。直到元朔二年(前127年),韩安国病逝之后,李广才被重新任命为右北平太守,重回朝堂。
飞将军镇守边关
过了几年,李广和退隐住在蓝田县的前颖阴侯的孙子灌强常到南山中打猎。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骑兵外出,跟别人在田间饮酒。回来到了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阻止李广。李广的从骑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的呢!”就让李广住宿在霸陵亭下。
不多久,匈奴入侵辽西,杀太守,打败韩将军(韩安国)。元朔二年(前127年)韩将军转移到右北平,死了。于是皇帝任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请求霸陵尉与他一起赴任,霸陵尉来到后李广就杀了他,然后上书自行谢罪。李广在右北平郡,匈奴都称呼他为“飞将军”,躲着李广,数年不敢入侵。
之后,元朔六年(前123年),郎中令石建去世了,于是皇上征召李广接替石建作郎中令。
第四战,漠南之战,飞将无缘
元朔三年(前126年)冬,匈奴的军臣单于病死,他的弟弟右谷蠡王伊稚斜篡立,赶走了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自立为单于。太子于单没办法,有命逃出后,到汉地向汉朝投降,被汉武帝封为涉安侯,但几个月后便死去。为此,后世不少人猜测,可能由于武帝深恨于单上三辈单于对汉朝的侵掠,就设计暗杀了于单。根据日后汉武帝对来降匈奴贵族的处理手法,暗杀之说不可能成立。汉武帝也爱搞“统战”,于单应该是到汉地后水土不服死掉的。
军臣单于死后的转年,元朔三年(前126年),大概刚刚当上单于要立威,伊稚斜单于对汉朝进行了新一轮大进攻。当年夏天,匈奴数万骑兵侵入代郡,杀汉朝太守,掠千余人而去;秋天,又攻入雁门,杀掠千余人。
元朔四年(前125年)冬天,匈奴数万骑兵分别杀入代郡、上郡、定襄,大杀大掠一番而去,并攻入河南地大掠。
元朔五年(前124年),出使西域达十三年之久的张骞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汇报多年来他所掌握的匈奴和西域诸国情况。武帝大喜,拜张骞为太中大夫,封为博望侯,作为汉朝处理对匈奴征战问题的高级顾问。
深思熟虑之后,汉武帝派遣卫青为统帅,发动了对匈奴的漠南之战。
在河套平原北方,横亘着一道巨大的阴山山脉。阴山附近各个山谷,是匈奴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当时匈奴单于的王廷,就在阴山南麓。由于作为阴山南麓屏障的河南地被汉朝大军夺回,匈奴王廷就直接暴露在汉军攻击之下。所以,趁汉军立足未稳,匈奴大军开始不断进攻河南地。面对匈奴几条战线的进攻,汉朝采取了重点反击策略,决定派出大军主要打击匈奴右贤王一部。
元朔五年(前124年)春,武帝先派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率领军队出右北平,攻匈奴左部虚张声势以行牵制;以卫青为统帅,直接统领三万本部精骑,任命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总共十余万人马,主攻匈奴右贤王一部。
汉军此次出战,以朔方为后方基地。当时,匈奴右贤王王廷,在今狼山以北。由于张骞熟悉匈奴、西域地理虚实,汉武帝派他协同汉军出征。这位博望侯为汉军向导,他对哪里有水草、哪里可歇息皆了如指掌,故而一路上汉军无饥渴之虞。
得知右贤王对汉军不备,卫青率部疾驰六七百里,自朔方渡河,行五原稍息,趁夜潜军出高阙塞,忽然袭击匈奴右贤王帐落。自以为远在战略大后方,匈奴右贤王做梦也想不到汉军能远行到达自己的领地。所以,他终日饮酒作乐,沉湎酒色。岂料,恰如天降,忽然一夜,汉军喊杀声起,杀到了自己帐外。猝不及防,右贤王军大乱,一下子就被汉军打得大败。惊恐之余,也管不了儿孙和诸亲戚了,右贤王只带着一个爱妾,在数百亲骑护卫下向北纵马狂逃而去。
此次奇袭歼灭战,卫青所部汉军以微弱代价,生俘右贤王以下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人,牲畜数十万。由于卫青再建显赫之功,大喜之余,汉武帝马上遣使,带着新刻的大将军印,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封卫青八千七百户,其三子皆为侯爵。卫青很谦虚,推辞不受,声称此次成功,皆要归功诸将。
武帝更喜,于是大加封赏,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诸人,皆以功封侯。元朔五年,李广还没有没有被征召为郎中令,更别提参与此次大战了。李广两次缺席对匈奴的两次大战,于此对比的参与此次大战的其他将领,如公孙敖、公孙贺等人,皆因功封侯。
第五战,飞将归来,无功而返
漠南之战,右贤王虽然大败,匈奴根本未动。当年秋天,匈奴出动万余精骑进攻代郡,斩杀汉都尉朱英,大掠千余人而去。
汉武帝深知,汉军一定要巩固阴山一线防护,如果不让匈奴伤筋动骨,他们肯定会很快恢复对汉朝的强大攻势。稍事修整,元朔六年(前123年)春二月,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率大军东指,直趋匈奴本部单于庭。
此次卫青所率,除了公孙敖、公孙贺、苏建等人以外,还以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右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翕侯赵信为前将军。汉军中即将冉冉升起的又一颗璀璨新星霍去病,当时也鲜衣骏马,以剽姚(剽姚者,劲疾也)校尉的名号出征。
将军卫青此次所统十余万骑,由于是攻打匈奴单于本部,所以集中行进,五部配合,大兵团集体展开行动。
卫青率大军出定襄,向北推进。刚出定襄,汉军就和匈奴一部打了一场遭遇战,成功击溃对方,斩首三千级。修整后,卫青再出定襄,向北挺进数百里,到达阴山主脉地区后,忽然发现匈奴有主力伏兵在此。当时,匈奴左贤王部突然自东北方攻来,汉军前军赵信和右军苏建猝不及防,被匈奴军杀伤甚众。卫青见状不慌,改令前军与右军会合,以保护汉军主力右侧。但锐气受挫,汉军前、右两军鏖战久之,死伤殆尽。
关键时刻,汉将赵信临阵向匈奴投降。赵信一降,苏建挺不住了,部下几乎全部战死,他本人得间逃归。这个赵信其实是先前投降汉朝的匈奴降将,降汉后被封为翕侯。眼看汉军有大败势头,就率领部属八百多匈奴人,飞奔归降匈奴大军。
眼看汉军要大败,卫青关键时刻挽狂澜于既倒,指挥主力反败为胜,大败匈奴军,斩首一万九千级。
这次大战,乃多年以来汉朝和匈奴主力大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结果,以汉军大胜告终。至此,汉军兵威,终于为匈奴所见。虽然大获胜利,但在战斗过程中,赵信跑了,苏建丧师。一战而失两将军,功过相抵,大将军卫青未得增封封邑,汉武帝只给他千金赏赐。
右将军苏建逃回,没功劳也有苦劳。刘彻也没杀他,赎为庶人。
而初上战阵的青年将军霍去病于此役大放异彩。他在匈奴兵溃后,仅率八百精骑,脱离汉军主力,孤军追击匈奴军队数百里,斩首二千余级,不仅杀掉了单于叔祖藉若侯产(藉若侯,是匈奴的侯爵名号;产,是这个匈奴人的名字),还活捉了匈奴相国、当户和单于叔父罗姑。为此,汉武帝特颁诏令,封霍去病为冠军侯,食邑一千六百户。
而此次出战,李广部没有斩杀匈奴,没有功劳,因此李广此战也没有展现他的智慧与才能。于此对比的是一战封侯的霍去病,霍去病也因为此战,作为汉匈战争史上最杰出的汉朝将军,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河西三战,飞将军苦战无功
原本是汉朝将军的赵信投降匈奴后,和伊稚斜单于投脾气得很。唠嗑高兴,单于特意为赵信筑了一座城供他当“别墅”使用。赵信把汉朝军事底细全部兜给了同族的老哥们。而赵信给单于出的最有效的主意,是劝匈奴人把王廷转移到更北端的大漠地区,主力部队也不要接近汉匈边境,以此计策,诱使汉军长途奔走,消耗汉朝国力。伊稚斜单于挺听话,把匈奴王廷远迁于漠北地带。
从此,汉军进据阴山地区,匈奴退居漠北。最终结果,倒使得昔日汉朝北部边疆一直受到匈奴部队侵袭的局面大有改观。
既然漠南匈奴军队罕来,汉武帝就把目光投向了河西走廊地区。
在今甘肃省张掖西南,西至酒泉,南至武威,绵延着一座大山,即祁连山脉,为当时匈奴右部所管辖。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脉南麓,东南——西北走向,长约一千公里。由于这个狭长的走廊地处大河以西,古称“河西”,因此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连接着今天的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秦汉时期土壤肥沃,水草丰美,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张骞在西域这十多年确实没有白待,他回来后,竭力劝说汉武帝要全力控制西域,那里不仅物产丰富,而且产马有粮,还可以借此“断匈奴之右臂”。
汉武帝当然同意张骞的建议。漠南大战结束后,匈奴主力北遁,汉朝在北部战场上已经有打空拳的感觉。所以,武帝决定把和匈奴相抗的主战场转移至河西地区,也希望借此打开通往西域的大门。
当时,河西地区被匈奴浑邪王、休屠(屠音储)王二王分治。浑邪王居河西西部,即今甘肃酒泉一带;休屠王掌控河西东部,即今甘肃武威。匈奴二部以此地为根据地,西控西域诸国,南制西羌诸部。这一广大地区,一直是汉朝西北边境大患。
汉武帝注意力转向河西,使降将赵信诱汉军深入漠北截击的战略失效。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三月,汉武帝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派遣这位青年军事天才长途行军,深入河西匈奴要地突袭,准备打通河西走廊。
此时的霍去病,时年才十九岁!霍去病此次出征,部伍不多,但皆是精骑。
汉军从长安出发,沿渭水河谷西进,在今兰州一带渡过黄河,向陇西挺进。翻越乌盭山后,汉军沿乌鞘岭北坡急速行军,过匈奴所属脩濮部落,渡过狐奴河(今石羊大河),马不停蹄,转战六日,一举扫荡了天水陇西一带匈奴辖下的五个小王国。对于匈奴部众,不战而降服者赦之,敢于抵抗者诛之。骏马飞驰,霍去病抓住战机,率领汉军翻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向西北长驱直入千余里,终于在途中与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主力军相遇。跋涉千里,意气风发,霍去病亲自指挥汉军和二王军队开打,双方箭战、马战,最后汉军下马与匈奴人短兵相接。由于武器精良、体格强壮,汉军最终杀得匈奴主力大败而溃。
此役,汉军斩首八千九百余级,阵斩匈奴折兰、卢胡二王,生擒浑邪王王子、匈奴相国以及都尉等数位匈奴贵族,并且还把休屠王两个祭天金人也夺取到手。
这次远征,本来是汉武帝试探性地派霍去病独自率兵锻炼一下。长驱深入的机动闪击战,一战而收实效,霍去病带领汉军以极少兵力一举击溃河西匈奴部诸军,实在超出了汉武帝预料。为此,汉朝君臣顿受极大鼓舞。待霍去病凯旋敦煌之时,武帝派使者到营,加封他食邑二千二百户,以资鼓励和荣显。
眼见霍去病如此骁勇善战,汉武帝马上策划了一次规模更大、计划更周密的出征。
当年夏天,汉军竟然令人难以置信地消除了骑兵部队远地作战对季节的依赖,在数月内,再一次集结数万骑兵,兵分两路,分别由骠骑将军霍去病和合骑侯公孙敖率领,出击匈奴。
此次出兵,安排如下:
- 武帝以霍去病为右路,兵出北地(今甘肃宁县西北)
- 公孙敖为左路,兵出陇西(今甘肃临洮西北)。按照事前计划,两军最终要在祁连山地区会师
- 为牵制匈奴单于主力部队,武帝还派出博望侯张骞和郎中令李广出兵右北平,两路进击匈奴左贤王部
汉朝出兵数路,匈奴也没闲着。伊稚斜单于亲自率领匈奴主力,杀到代郡、雁门二郡。可见,此时的汉朝和匈奴双方,都有打红眼的势头,在东西长达数千里的战线上同时开打,显然汉匈战争进入了高潮期。
霍去病率领骑兵出北地,从灵武(今宁夏银川西北)渡河,然后,汉军翻越贺兰山,穿越浚稽山沙地(今巴丹吉林大沙漠),打到了居延海(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居延是匈奴语,《水经注》中将其译为“弱水流沙”,汉代时曾称其为“居延泽”,魏晋时称为“西海”,唐代起称为“居延海”,现在叫“天鹅湖”)。稍作修整,霍去病领兵沿额济纳河南下,行进小月氏(今酒泉),在张掖耀兵,显示汉朝威力。而后,急行军快速挺进二千里,到达祁连山及合黎山一带。
未等公孙敖一军抵达合军,霍去病把握战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匈奴发动猛烈攻击,生擒匈奴辖下单桓、酋涂、稽且、脩濮、呼子耆等五王,而后乘胜逐北,击走诸羌,志在打通河西走廊。
此战结束后,清点军功,汉军斩首三万零二百级,除生擒五王之外,还活捉了王母单于阏氏、匈奴王子等五十九人,生擒匈奴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诸部族都尉相国率众降汉者,共二千五百人。
霍去病在数月间,率领所部汉军两次远征河西走廊,深入数千里,连战连捷,名动天下,真是天赐神将。
武帝大喜过望,增封霍去病五千户,其所部属将皆得封侯。
这么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指挥得当,有勇有谋,突破对匈奴作战的常规计划,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而且,霍去病常为士卒先,勇敢善战,使得所部汉军胆气日豪。同时不能忽视的是,汉武帝给予霍去病的军队,是作战经验最丰富的精锐部队,骑兵所骑战马,也是当时汉朝最优良的品种。如此保障到位,汉军能实现长距离的机动迂回,使得霍去病部汉军能够不断奇袭与突破,以少胜多。
可叹的是,长年和匈奴作战的汉朝勇将公孙敖所部竟然迷路失道,未能按时和霍去病会师于祁连山。依据汉律当斩,赎为庶人。
而汉军东线右北平方面,李广率四千骑先行,不料,被匈奴左贤王部四万多精骑所包围。李广乃汉朝“飞将军”,全无所惧,马上命令其子李敢率数千骑直杀敌阵,从匈奴阵营左右部间盘旋穿越而过。李敢千骑归来,丝毫无损,于是对战友高呼:“胡虏易于耳!”在李敢鼓舞下,汉军士气大振。
李广审时度势,命令汉军以兵车结为圆阵,持弩外向,严阵以待。匈奴主力仗势兵多,连续对汉军发起冲击。箭如雨下,一时间汉军死伤过半。李广下令士兵持弓弩不发,他本人操作大黄连弩,在极短时间内射杀匈奴裨将数人,匈奴军震恐,攻势稍缓。战至日暮,由于敌军越来越多,李广将士眼见箭少人稀,皆面无人色。回首望见主将李广,意气自如,严密号令,有序治军。由此,军中皆服其勇。
转天,平明号角吹响,双方再次激战,汉军胆气益厉。即便如此,毕竟匈奴人多势众,李广所部逐渐受到压迫而阵脚移动。幸亏,晚到的博望侯张骞带兵赶到,匈奴不知汉军援军多少,一时间不能取胜,只得撤兵。按汉朝的法律,张骞耽误了预定的日期,当处死刑,出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的军功和罪责相当,没有封赏。于此对比的霍去病所部属将皆得封侯。
河西惨败消息传至匈奴本部,伊稚斜单于大怒。当年秋天,他派遣使臣到达河西地区,欲召浑邪王、休屠王二王还王廷,准备当众诛杀以作为惩戒。浑邪王害怕,就急急忙忙和休屠王密谋,准备一起归顺汉朝。汉朝大将李息得到匈奴二王密报后,马上派人驰报汉武帝。
武帝大喜之余,担心二王诈降,就派霍去病率领汉朝精骑迎之,探看虚实。
匈奴二王方面,派出使者与汉朝约降后不久,休屠王单方面有些后悔。一不做,二不休,为防事情败露,浑邪王先人一步,在帐内就把休屠王宰了,然后并领其部众,准备归降汉军。
对于当时场面,司马迁如此描述:
骠骑(霍去病)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
也就是说,霍去病大军渡河后,与浑邪王所部迢迢相望。望见汉军军容甚盛,人马众多,浑邪王裨将害怕,那些原本就不愿降汉者,开始率众哗变,临阵逃走。一时之间,场面非常非常混乱。霍去病当机立断,即刻率精锐骑兵突入匈奴阵中和浑邪王相见。
这样一个才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稳坐马上,号令汉军,在极短时间内,指挥汉军在混乱中斩杀匈奴逃亡者八千人,一下子就使局面稳定下来。然后,霍去病派人“护送”浑邪王乘坐汉朝“传车”前往长安,自己率领汉军押解着匈奴投降的数万多人渡河,也赶往长安,参加汉武帝安排好的受降仪式。
浑邪王及其部众抵达长安后,武帝大喜,封浑邪王为万户漯阴侯,其余小王三人和大当户一人,皆得封侯。而后,汉廷将匈奴降众分处于河南地原先的秦长城之外,作为汉朝属国加以管理。
而匈奴方面,则是哀声一片。失去河南地后,继之又在河西失去这一水草丰美的狭长地理通道,只得黯然退回祁连、焉支山脉以北地区。对匈奴人来说,丧失河套地区、河西走廊这二处大牧场,后果异常严重,使得匈奴的牲畜、人口数量大为减少。从历史地理学、气候学角度看,汉军的步步进逼,迫使匈奴部落的生存空间退缩到年降水量15英寸一线以北的苦寒之地,压力巨大。
此次大胜之后,汉武帝在河西置武威和酒泉两郡。至此,汉朝通往西域的大门终于打开,实现了“张中国之左掖,断匈奴之右臂”的既定目标,一下子豁然开朗。
此时的李广,已经60余岁,而霍去病才20来岁,从年龄上将,李广并不入汉武帝的视野。从战绩上将,李广即无法和之前的卫青相比,更无法和如日中天的霍去病相比。并且在实现汉武帝的雄伟宏略之志上,有没有发挥巨大的作用。
最后一战,飞将自裁
元狩三年(前120年)秋,匈奴单于愤于右部之惨败,各遣数万骑大侵右北平及定襄,杀掠数千人而还。
为此,转年的元狩四年春,见河西大定,汉武帝决定出师漠北,准备犁庭扫穴,对匈奴王廷予以歼灭性打击。
由于汉朝降将赵信曾经说汉军不可能深入漠北而久留,所以,匈奴对于汉朝军队深入漠北,从来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汉武帝这番决定,可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武帝此次出兵,可谓穷心剧力,安排妥当。他将汉骑兵主力分成两部,每部主力五万精骑兵,步卒和辎重兵加起来几十万人跟随,分别由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统领。
右部军主帅是大将军卫青,下辖前军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西河太守常惠、云中太守遂成。
左部主帅,就是意气风发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统领从骠侯赵破奴、昌武侯安稽、北地都尉卫山、右北平太守路博德以及李广的儿子校尉李敢等人。
卫青、霍去病二部出塞时,武帝又下令征发民间私马十四万匹。如此大规模举兵,在汉朝可谓前所未有。武帝暗下决心,想在漠北一战中全歼匈奴。
根据情报,武帝判断匈奴单于应该率领主力在西,就命令霍去病率精锐出定襄以击单于,卫青领兵代郡。霍去病初出定襄后,就捕得匈奴俘虏,供称说单于主力大军在东边。为了让霍去病主力独当匈奴主力,武帝改派霍去病为右部出代郡,寻歼单于主力;而让卫青为左部,领兵出定襄。
匈奴得知汉军大举北征后,自然也召集诸将商议对策。赵信大不以为然:“汉军即使到达漠北,人马也会疲惫不堪,到时候我们匈奴大军坐待就可以把他们全都活捉!”瞧赵信这大话说的。岂料,单于还真信了,他一方面集中主力精锐于漠北(今蒙古国库仑),一方面将其辎重军需远置于更北方向。
汉军方面,还有一件事情需要交代。大将军卫青出塞后,从俘虏口中得知单于主力所在,于是亲率精兵趋进,改令前军李广及右军赵食其出东路以为掩护。由于东路绕远而且沿途少水草,李广自告奋勇说:“我部本为前将军,今大将军您改命我出东道,希望能收回成命。我自结发而与匈奴战,如今才得到和匈奴单于本人正面交锋的机会,我希望能为前锋,即使战死也心甘情愿!”
可是,卫青出发前,汉武帝亲自交代过说:“李广年老,运气又差,千万不要派他首当单于,恐怕他不能成功。”此外,由于上次战争中卫青好友公孙敖兵败失去侯爵,所以卫青也想让公孙敖和自己一起去迎击单于主力,立功后,这位老友才能恢复侯爵称号。由此,卫青做出让李广改道的决定。
李广亲自面见卫青要求为先锋,卫青坚持己见。李广大怒,愤而起身,不辞而行。
卫青率部出定襄不久,自向北急行千余里,终于遭遇匈奴单于主力。经验老到的卫青,马上下令汉军以武刚车(一种兵车)环绕为营,立定阵脚,防止匈奴突袭。然后,他派出五千骑进击。
匈奴也不弱,以万骑迎战。大战开始。
战至黄昏时分,双方依旧不分胜负。突然间,大风刮起,沙砾击面,估计是间歇性沙尘暴,吹得两军战士连敌人的面目都分不清。趁此机会,卫青派汉军左右翼迂回包抄单于主力。仗打到这个份儿上,单于先软了,唯恐兵败被擒,他乘坐六骡车,在数百精兵护卫下,溃围而去。当时已经薄暮时分,汉军和匈奴军都不知道单于跑了,双方还殊死搏战,杀伤相当。等汉军捉到一个匈奴中级军官,才知道单于已经逃跑,于是卫青遣轻骑兵马上追击。匈奴兵不久也得知单于逃跑,无心恋战,四处溃逃。追击一夜,黎明时分,汉军追赶了二百多里,虽然没有生擒单于,但追击过程中,汉军斩首一万九千级。而后,卫青一直率部北进,杀到窴颜山赵信城,缴获匈奴辎重军粮,堆如山积。 汉军休整一日后,尽烧匈奴余粟,而后震旅而还。
卫青大军还至漠南,才遇到了李广和赵食其二军。这两个人因为在沙漠中迷了路,从而失去了和匈奴主力对阵的机会。汉法严苛,卫青派军中文吏到李广军中责问迷路过程,并召李广到大营幕府待查。
为此,李广对部下羞愤言道:“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言毕,李广拔刀自刎。
李广为人,廉洁奉公,每得皇帝赏赐,就分给部下同享。平时,与士卒饮食与共。为二千石官四十多年,却家无余财。李广天生是大将材料,猿臂善射,百发百中。每次带兵出征,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李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李广不吃饭。由此,士卒为之乐死。
所以,当李广自刭消息传出,一军皆哭。汉朝百姓闻之,不分老少,皆为之哀伤垂涕。李广虽死,汉军大胜的事实却不容改变。
匈奴伊稚斜单于向西北遁去后,汉军轻骑随后一直追击,以至于他和匈奴部众失散十余日。混乱之间,匈奴的右谷蠡王为了稳住军心,自立为单于。后来发现伊稚斜单于还活着,忙去其号。可见,当时匈奴内部有多混乱,多狼狈。
在东线,霍去病率领五万骑兵出代郡,一路轻装前进,在兴城(今多伦附近)与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及渔阳军队会师。然后,他们挺进两千多里,遭遇匈奴左贤王部,双方展开大战。此时汉军气势强盛,以一当十,打得左贤王军大败。得势不饶人。汉军穷追不舍,越鸡侯山,渡弓庐水,一直追击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东),杀得左贤王部仅剩下十分之一二。大捷之后,霍去病祭天地于姑衍,登临瀚海(今呼伦贝尔湖,一说今贝加尔湖),而后振旅凯旋。
此次霍去病所率汉军,转战两千余里,斩单于近臣,比车耆王,擒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斩首七万四千余级。
李广虽然自杀,其子李敢却因军功得封关内侯。
由于此役大将军卫青未能完成擒杀单于的任务,故无封赏。
此次大战,汉朝虽然大胜,付出的代价也很惨重。李广自杀,数万汉军精锐战死,出塞马匹十四万,归来不足三万。所以,此战过后,汉朝因为严重缺马,再也不能组织大规模骑兵部队出塞。两年后,也就是元狩六年深秋,年仅二十四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暴卒。痛失良将之后,汉武帝在七年之内,没有组织大军重讨匈奴。
至于匈奴方面,也是伤筋动骨,主力骑兵被汉军杀死近十万,部众、牲畜在战争中死亡更是不计其数。匈奴左贤王部几乎被霍去病全歼,左贤王也率部远遁。单于伊稚斜虽有命逃出,但由此远遁漠北,漠南再无匈奴王廷。
结论
汉武帝发起的这场阶段性战争,从元光二年(前133年)起,到元狩四年(前119年)止,持续长达十四年之久。回顾汉匈双方战绩,汉军出塞凡八次(不计马邑伏击),除了首次出塞稍有败绩,此后汉军无往而不利,小战小胜,大战大胜。从秦末以来危害中原百余年的边患,至此基本得以解决。
在这些对匈奴的大战中,多少人拜将封侯,而李广却因为各种原因,或者兵败被俘,或者无缘参战。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被匈奴称之为飞将军的李广,没能在汉武帝发动的一系列对抗匈奴的大战中发挥其应有的军事才能,终究也未能封侯。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假如在马邑之战中虽非主将的李广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得马邑之战转败为盛。亦或雁门一役,李广能以少胜多,击溃匈奴主力。或许李将军也就能封侯了,或许就没有卫青什么事了,然而这些,都成为了后人的想象。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述: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