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资源限制,创造更大的价值?

偏差——人类决策中的陷阱 一书的 谨小慎微的选择,大胆无畏的预测 这一章节中说道:

如果一个项目的倡导者处于接近组织层级最顶端的位置,那么他的建议、预测和假设就不会受到太多的审查。

相反,由更基层的员工提出的小规模项目缺必须克服重重障碍,在得到批准之前要经受多层审查。

如果你所在的项目由处于接近组织层级最顶端位置的人发起,那么恭喜你进入了一个明星项目,你所获得的收益也会因为明星项目的快速发展而与众不同。

谁不想做明星项目呢?

但是,明星项目的数量总归是有限的,其所能承载的团队成员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当我们处在一个普通项目的时候,我们又如何才能突破资源的限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灵镜之路

2020年初,在我翻译完 Digital Video Concepts, Methods, and Metrics 这本书的时候,从书中的 视频质量指标 这一章节发现了当前视频评测存在的问题,也嗅到了机会。从那个时候起,就想着把视频评测这个方向系统地做起来。

  • 2020年 Q1,我们按照 ITU 的标准建设了评测的标准和体系,当时甚至还没有成型的工具可以使用。
  • 2020年 Q2,我们完成了 WEB 版本的工程开发并在 2020年 Q3 的时候在直播业务落地使用。
  • 2020年 Q4,我们和 ACG 合作,利用 WebAssembly 技术实现了在 Chrome浏览器播放 H265 视频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在客观算法上进行了各种探索和集成。
  • 2021年 Q1,我们和研发、UE 合作,实现了 Android 版本,直到那个时候我们才给项目起了“灵镜”这个名字。
  • 2022年 Q1,我们继续和研发、UE 合作,实现了 iOS 版本,实现了 PC+Android+iOS 的多端评估能力。
  • 2022年 Q2,我们和 PMO 合作,建设了灵镜专属的众测团队,灵镜成为公司级别的视频评测平台。
  • 2022年 Q3,“灵镜Magic” iOS版本上架苹果 AppStore,实现产品化的第一步。
  • 2023年 Q1,“灵镜”升级为“度知了”,上架各 Android 市场渠道,实现双端发布。
  • 2023年 Q1,我们在 LiveVideoStack 2022 北京站大会上,分享了我们的整个实践过程并受到业界朋友的好评。
  • ……

回首过去,灵镜这个项目就像种下的种子一样,慢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想当初,我们这个虚拟团队只有 2 个人,到现在我们这个虚拟团队有 10 余人以及上百人的众测用户。灵镜,就这样在没有人关注的时候,慢慢成长,并在某个时刻突然爆发了起来。

小事着手,志存高远

InfoQ的超级连麦栏目 中,TGO 鲲鹏会的董事会成员于游说:

不要总想着做高大上的事,有很多平平常常的工作把它完成好就已经很好了。

回顾灵镜的整个过程,确实如此。视频质量评测这个事情,说出来,大家可能都会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小的、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谁也看不上的项目。

我们最开始给别人介绍的时候,别人的反馈确实如此:这有什么技术含量呢,不就是人来打打分嘛?等我们介绍完之后,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你们做的是视频画质提升的“度量衡”呀!原来你们把一些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情全部集成、整合到一个产品中了呀!在 如何正确的评测视频画质 的评论区中,用户留言说:

博主你好,从公众号追了过来,写的非常赞!如下内容,想跟你探讨一下:……

是的,虽然最开始的时候灵镜看起来是一件比较小的事情,但是我们在决定做的时候就是冲着视频画质提升的“度量衡”这个目标来规划的。我们在从小事着手的同时,必须要志存高远,否则我们所做的事情永远都是一些无法连贯起来的小事情。

现在,我们讨论的时候也发现:其实,视频评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是整个团队通过努力把这件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了。

神话有两种:一是完成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二是把别人认为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乐于合作,价值共享

在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下,单打独斗的创业风险极高,且成功率极低。在灵镜项目的整个推进过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不要总想着自己能解决所有事情,只有合作,才能走得更快,赢得胜利

当灵镜从 WEB 版本升级到 客户端 APP 版本的时候,我发现:团队中没有人可以开发 iOS/Android,没有人可以设计客户端的 UI。当灵镜需要分析视觉因子,进而建模的时候,我发现:我们根本不懂色调、饱和度等视觉信息的含义,我们也不懂机器学习。当灵镜需要组建众测团队以提升效率的时候,我发现:团队中没有人可以有效地运营我们的众测用户……我们遇到了一系列困难,项目是否就此打住?

工程师往往都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很难承认自己的平凡,总是会认为我们也能码出一个操作系统。因此,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总是会亲自来解决问题。即便是未知的领域,也能依靠超强的学习能力,快速学习并解决问题。这也许是一个办法。

但反过来想,为什么自己的团队成员需要会这么多的技能呢?为什么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搞定,都要自研呢?这次,我走了另一条路:和专业的团队进行合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从后验结果来看,与专业的团队合作是灵镜快速发展的有效法宝之一。如果没有专业团队的加持,我想,我们或者在招聘的路上,或者在挑灯夜学相关技能的路上,又或者在埋头不停地解决一个又一个的 BUG……

资源置换

想要寻找专业的团队合作,首先要问,别人凭什么和我们合作呢?对于明星项目而言,因为是自顶向下的模式,因此合作会非常地顺利。但是,对于灵镜而言,别人凭什么要与我们合作呢?

合作的本质是交易、是资源置换,你有什么资源,我有什么资源,大家交换一下,讲究的是公平。合作的目的是创造价值,而不是共担风险,这是我在灵镜项目中行动的指导原则。

资源置换的目的是合作双方利用资源置换来实现双方的共赢,在合作的时候,不要总是奢求对方的付出,更多地要想清楚:我们有什么资源,我们需要什么资源,哪个团队有这样的资源,我们能为对方付出的资源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没有灵镜,业务方完成一次视频画质评测需要花费 2 周的时间,而如果使用灵镜,则这个时间会缩短到 1 天,这是灵镜能够提供的资源和价值。然而,这个是 WEB 版本的灵镜,如果想让实验结果更准确,就需要 iOS/Android 版本的灵镜,这是灵镜需要的资源。因此,我们和业务方以这种资源置换的方式实现了灵镜和业务方的共赢。灵镜帮助业务提升了视频评测的效率和置信度,而业务方的资源也让灵镜更强大。同时,合作的最终结果也让灵镜的竞争壁垒变得更高,这也就是所谓的 1 + 1 = 10。

价值共享

合作中往往会出现:共患难易,同富贵难的现象。从合作产生的价值上看,我们总会认为自己的贡献比对方高。不是吗?在汇报的时候,我们会说:我们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主要是合作方的大力支持?这会导致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一个项目,汇报评奖的时候有 100 个人,但是真正出问题了,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只有 10 个人。

《大染坊》中的陈寿亭对卢家驹说:没有当初这一桶水,活不了我这条大鲤鱼。

在合作中,对方的作用要高于自己,要定期的和合作方做好价值共享,这是指导我在推进灵镜中的又一个原则。我定期的和所有的合作方共享灵镜当前所取得的收益和价值,并定期向所有合作方汇报灵镜接下来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么做还能让我们得到什么?要让所有的合作方随时了解,大家付出的资源所取得和创造的价值。

善于整合

技术人员总觉得写代码、设计架构才是技术,通过灵镜我发现,整合也是一种技术,整合本身也需要非常高的技术能力。在 CPU 大小的芯片上集成 1 个晶体管很简单,但是要集成几千万的晶体管就需要更高超的技术了。

对于工具而言,整合率越高,工具的标准化越好、技术要求越高、人性化也越好。高度整合的工具具备非常重要的3个特征:标准化、科技化、人性化。

通过不断地努力,我们将视频评测标准、视频评测的几十种场景、视频分析算法、视频处理的上下游链路等全部整合到灵镜中,灵镜也在视频评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综合效应。通过整合,我们让灵镜变得简单、易用,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可以让用户 0 门槛使用灵镜进行画质评测。

灵镜不但对视频评测技术进行整合,还对视频数据、评测用户进行整合,最终以服务的形态来呈现。视频评测,灵镜足以。

依赖智能手机的整合能力,我们不但可以打电话、发短信,还可以拍视频、玩游戏、看新闻……

服务精神

在公司时间长了,我们慢慢地会习惯于公司的组织架构所带来的团队之间的关联:PM 提出需求,RD 实现需求,QA 把控质量……

每一个团队都会有对应的角色来承担对应的工作。久而久之,我们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傲慢。我们会批判 PM 的需求不合理,我们会批判 RD 的代码质量太差,我们会批判 QA 什么也测不出来,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状态。我们不会以一种服务的姿态去和 PEER 合作,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官方指定的唯一的需求承接方。不是吗?

就在前几天,一个同学问我:

17哥,我们为什么什么样的需求都接呢?

我说:虽然我们规模很小,但是我想按照 TOB 的模式来运营,任何需求,我们都需要接。我们要通过技术手段的优化让我们可以承载这些需求,而不是通过制度方式来拒绝掉这些需求。所有企业的不辞辛苦不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和需求吗?有哪个餐厅会将前来用餐的人拒之门外呢?

在《用户真正需要什么》中介绍了用户租赁赫兹公司的汽车发生了车祸的例子,客服人员说:

我希望您能确认一下,您确定没事吗?

车毁了,赫兹公司随时都可以再买一辆,但是,我们必须确保您没事。

当灵镜提供的服务出现异常影响到大家的使用时,我们必须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因为我们的问题给用户带来的问题、损失以及情绪上的波动。而不是一句简单的话术:收到,跟进中,有结论同步。

在我看来,灵镜是我们提供视频评测服务的一个工具,我们不但要去开发工具,还要思考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资源内达成最好的结果。服务精神的思维,激励着我们不断依赖技术能力提供更好的评测服务。只有能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才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实际上,我们在提供更多的服务的同时,也发现了更多之前没有发现的问题,例如 1k bit = 1024 bit?。在提供更多服务的同时,客户也在帮助灵镜不断地完善和成长。

冲在一线

极客邦科技总裁池建强在 要冲在第一线,而不是脱离一线 中说:

是你带着大家向前走,不是动动嘴、路都让别人走。这么小的团队,你自己也得干活啊。

创业也是一样,不要以为自己是 CEO 了,定一下战略、找找人、找找钱就完事了。写文章、录视频、设计产品啥不得自己干啊。

我一直认为:只有深入一线,与一线打成一片,才能发现项目中存在的真正问题,才能制定正确的技术规划。

为了测试“张嘴“特效,张嘴张到嘴抽筋,所以我发起了摄像头Mock的项目;2020 年,我在央视参与了百度世界大会重保,我发现了影响项目迭代周期的诸多因素,所以我发起了直播测试中台的项目;为了解决视频评测效率和置信度的问题,我发起了灵镜项目。到目前为止,灵镜提供的所有能力都是在视频评测第一线的摸爬滚打中锻造出来的。

猛将必发于卒伍,脱离一线,就会出现某经济学家的魔幻言论:“现在谁家还没有50万呢?中国人没那么穷……中国人现状平均家庭资产300万。”。

接受质疑

当年我负责内容生态流量分析项目的时候,一个同学私下找我抱怨道:

17哥,我们做的这些工作 PGM 根本就一点都不重视呀。你看,我发了一封分析邮件,PGM 到现在了都不回。

我说: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呀。凭什么我们分析一个问题,别人就必须要有回应呢?这个问题是什么,分析的逻辑是否有漏洞,有没有后续的跟进建议,能给产品的发展带来什么,PGM 现在想的是什么?……如果如上的问题都呈现得非常清晰了,那么我们就需要持续地输出类似的分析邮件和报告,以引起 PGM 的重视。

前些日子,我有幸参加了和微帧的技术交流,微帧说当时他们的编码器是世界第一,但是没有人信。然后,他们开始参加 MSU 大赛,结果表明他们确实是世界第一,然后大家都开始认可他们了。

对于刚接触到我们的所有人而言,对我们心存质疑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大家要合作共赢,就必然要知根知底,就必然要考虑到使用你的能力所带来的风险,就必然会有所质疑。我们要根据大家的质疑,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消除大家的疑虑,而不是一味地对抗。

灵镜的业务落地实践过程中,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质疑,我们会不停地组织向大家分享灵镜的技术方案,不停地将灵镜的能力文档化,不停地介绍为什么灵镜的效率会更高、灵镜的结果会更置信……我们也开始在各个渠道(全球顶级音视频社区 LiveVideoStack,百度Geek说,术说……)发表文章,介绍我们的工作。所以我发现,有很多的时候,我的工作会从设计架构、编码变成写文章、写PPT、写文档……

质疑是一件好事,我们要乐于接受大家的质疑,我们所要做的是尽一切努力消除外界对我们的质疑。

总结

从小事做起,志存高远,确定好目标,盘点好资源,以服务精神,和专业的团队合作共赢。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把小事情不断做大,把平凡的项目做出不平凡的价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打赏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Copyrights © 2020-2025 Wang Wei
  • 本站访问人数: | 本站浏览次数:

请我喝杯咖啡吧~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