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并发下的“读后写”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服务有一个功能,该功能会限制同时使用的用户数,例如使用该功能的用户不能超过100个。就好像购买车票一样,可以购买到车票的人数不能超过该车次的对应区间的车票总数。然后,在并发测试中,我们发现,实际可以使用该功能的用户数达到了200。追查之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读后写“的模式带来并发问题。

什么是“读后写”模式

读后写是在并发场景下,针对同一数据记录的先读后写操作,并且数据写入的值依赖于数据读取的值。具体如下图所示: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只有在3个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才会考虑读后写模式带来的问题:

  • 并发场景
  • 同一数据
  • 对数据的修改依赖于对数据的读取

显示的“读后写”模式的问题

对于redis而言,典型的读后写逻辑如test.sh所示:

1
2
3
4
5
#!/bin/bash

x=$(redis-cli -h 127.0.0.1 -p 8079 GET x)
x=$(expr ${x} + 1)
redis-cli -h 127.0.0.1 -p 8079 SET x ${x}

设置x=0在非并发场景下,多次运行test.sh后不会存在问题:

1
2
3
$for ((i=0; i<100; i++)); do sh test.sh; done
$ redis-cli -h 127.0.0.1 -p 8079 GET x
$ "100"

但是,对于如下的代码,我们则会发现,对KEY x的更新并没有按照预期的逻辑来更新:

1
2
3
$ for ((i=0; i<100; i++)); do sh test.sh >/dev/null 2>&1 &; done
$ redis-cli -h 127.0.0.1 -p 8079 GET x
$ "3"

我称这种场景下导致的问题为:显示的“读后写”模式带来的问题。因为此时,并发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操作的是单一的redis实例。

隐式的“读后写”模式的问题

在实际的服务中,为了提升服务的性能,往往会采用读写分离的架构来设计数据存储,例如MySQL的主从架构,Redis的主从架构。在读写分离架构下,写操作一般均在服务器上执行,而读操作则在服务器上执行,而主从之间则通过某种方式来通信。具体如下所示:

这种场景下,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主从延迟”的问题。当“主从延迟”的时间,超过了请求间隔的时间时,虽然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并发的场景,但是实际上也是一种“隐式的并发”。

举个极端的例子——现实场景中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主从延迟——主从延迟的时间为5s,而当前服务的负载为2s一个请求。此时,虽然看起来没有什么“并发”的场景,但是实际上,当第2个请求到来时,由于主从延迟的存在,到时此时该请求获取的数据仍然为旧的数据,进而导致更新逻辑的异常。

因为,这种场景下的并发实际上被“主从”架构隐藏了起来,因此,我称这种场景下导致的问题为:隐式的“读后写”模式的问题。

很多时候,这两种模式会同时发生。在文章开始介绍的问题,就是这两种场景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读后写”的问题。

如何避免“读后写”带来的问题

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方法需要视具体的应用场景。不要期待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而要根据自己所面临的具体场景来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尽管如此,我们在解决该问题时,可以有一个总的指导原则:将“读后写”模式改为“事务写后写”模式。

“写操作”都在“主”服务器上执行,因此,改为“写后写”模式首先避免了“主从”架构的问题。然后,在“写后写”的基础上,再使用“事务性的写操作”,就可以基本解决“读后写”的问题。

例如,将test.sh稍作修改:

1
2
3
#!/bin/bash

redis-cli -h 127.0.0.1 -p 8079 incr x
1
2
3
$ for ((i=0; i<100; i++)); do sh test.sh >/dev/null 2>&1 &; done
$ redis-cli -h 127.0.0.1 -p 8079 GET x
$ "100"
打赏
  •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Copyrights © 2020-2024 wangwei
  • 本站访问人数: | 本站浏览次数:

请我喝杯咖啡吧~

微信